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要闻】32家人身险公司“开战”专属养老险产品,未来常态化经营下如何突围?

2023-05-30 22:15:21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去年末国内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以来,截至目前,个人每年不超过1.2万元认购银行、保险、基金等可享税延优惠各类不同的养老金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全面开花,参与购买个人养老金的规模也已达百亿元规模。

随着市场逐渐成型,监管机构正在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做大个人养老金市场中,此前试点经营的商业保险机构则有望全面常态化经营个人养老金业务。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业内就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征求意见的消息在市场上发酵。《华夏时报》记者从多家寿险公司获悉,根据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拟由试点业务转为常态化业务,随着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转为常态化业务,在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方面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均可申请开展专业商业养老保险。

“之前针对个人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只有6家头部人身险公司在经营,今年3月起,试点区域扩展至全国,试点机构增加10余家养老保险公司。现在全面常态化经营意味着,参与该项业务的险企数量将增加。此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对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主要保险产品,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也将扩容。”5月28日,上海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产品部门经理周倩(化名)对本报记者透露。

已有险企悄然开卖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与金融监管部门下发文件相比,作为商业保险机构,已经有多家人身险公司在4月下旬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产品备案和市场销售。

“我们4月获批了两款衔接个人养老金的专属保险产品,已经在营销员渠道开卖了。不过在对客户的时候,我们还是主打可以退税的保险概念,从事实上来说,个人养老金产品对于白领阶层更有吸引力一些,毕竟他们有当前薪资免税的需要,而对于一些中高端客户来说,就当是多一种宣传。”在上海一家外资寿险机构营销部门客户活动上,该公司资深业务总监谢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了解,这家公司已经符合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于常态化运营专属养老保险产品的资格。

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拟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由试点业务转为常态化业务。在征求意见稿中,监管对人身险公司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设定四大门槛的同时,还针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宣传销售行为划出六条红线。

具体而言,其四大门槛分别为:一是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实收资本)的75%;二是上年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三是上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四是监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此外,征求意见稿给予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一定程度的松绑,对于养老主业突出、业务发展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管对“关于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的规定给予了豁免。

本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如果不考虑2022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要求,或将有32家人身险公司可参与专属商业养老金业务经营。这也意味着,在目前10家参与试点公司的基础上,或将新增22家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该项业务。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试点阶段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运行相对平稳,自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消费者对于养老保险需求的认知和热情都有大幅提升,但保险产品的供给仍旧不足。因此,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运营转为常态化,推广试点阶段的经验,让更多保险公司准入,可以更大程度上丰富消费者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受访时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与两年前6家人身险公司在宁波和重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不同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则明确界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指资金长期锁定用于养老保障目的,被保险人领取养老金年龄应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年满60周岁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银保基产品你选啥?

对于符合购买条件的人士而言,以保险形态现身的专属养老金产品一旦常态化运营之后,在以银行存款、理财、公募基金为主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中,保险将占据相当的比例。

“目前在六百多只个人养老金产品中,保险只有32只,接下来专属养老险产品的数量肯定会增加。不过从市场层面来说,如果以代理人渠道为主的人身险公司,可能积极性不大,因为销售专属养老险几乎没有佣金,而且保险公司也不收手续费;对于购买者而言,保险产品形态的个人养老金优势是能够获得不低于3.5%的保证收益。不过,未来监管层可能还要下调保险公司人身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从3.5%下降到3%,所以客户对于专属养老险产品咨询量也比较多。”谢芳表示。

而上海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负责人潘华则告诉记者,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市场总规模是有“封顶”的,而对于购买者在退休的时候获得稳健收益,就必须选择安全为上的投资渠道。

“我们预计个人养老金未来主要以银行存款或者保险产品为主,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由于收益波动太大,预计市场的增量空间并不大。而另外一个产品形态是券商推的理财产品,市面上基本听不到声音,券商推动的热情也很小,主要还是整个权益投资市场的低迷,即使推出可能也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潘华表示。

5月30日,本报记者也从市场上了解到,即使在人身险公司之间,对于专属养老险产品的销售态度也并不相同。

“我们还是以银保渠道为主,另外在银行的APP上也会向用户显示。”上海一家银行系寿险公司渠道部负责人施晓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系寿险公司在推动专属养老金产品上会更积极一些,无论是通过银行买还是认购保险产品,最终都成为银行业内的资产负债。

而从客户端来说,目前很多一线城市的工薪阶层仍然对个人养老金产品不太感兴趣。

“一个是延税的基数太低,能当期免税的额度几乎感受不到;另外一个就是对于长期缴纳后未来领取时收益不确定的担心,连理财产品都不能保证收益,更何况其他产品了,而每年1.2万元额度长期存款的话,未来领取时的收益可能也会被视作收益而征税。”上海一位已经开户符合购买资格的银行客户陈杰对本报记者坦言。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