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聚焦:以树为碑 郑州举行公益生态树葬活动
【以树为碑 郑州举行公益生态树葬活动】不立石碑,不留姓名,以树木为碑,以花草为伴……4月1日,清明将至,郑州市第十六届公益生态树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142个家庭通过这种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实现入土为安和环保节地兼得,将生命与树木融为一体,安放亲人骨灰184盒。
(资料图片)
142个家庭参与仪式 安放亲人骨灰184盒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4月1日10时许,活动正式开始,两位朗诵老师以《生命在绿色中永恒》致敬树葬先行者,家属代表通过星灯祈福,心愿卡寄思念等形式完成和逝者的告别。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家属将可降解骨灰盒安葬在树葬花园中,经过自然降解,将和大地融为一体,最终回归自然。
72岁的耿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将丈夫的骨灰安放在树葬花园后,凝望着微微隆起的土堆,眼睛泛起泪光。“我老伴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教语文的。”耿女士说,丈夫的离世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走得很突然。他们育有一子一女,都在外地工作。
丈夫在生前和耿女士也会讨论“身后事”,他觉得人“走”后一切成空,只要生前对得起学生、家人和自己,形式不重要。“他教语文,喜欢陆游那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被他写下裱了起来。”耿女士说,选择树葬的方式,丈夫也一定会高兴的。
在耿女士的身边,还有许多家庭也选择生态树葬的方式寄托哀思,据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介绍,当天142个家庭参与仪式,安放亲人骨灰184盒。
“入土”和“环保”并重 “节地”是关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倡节地生态安葬,树葬作为其中一种形式,它的推行有何意义?
“公墓是‘一次性’用地,葬完就没有了,之后只会越来越少。”郑州市殡葬事务中心副主任姚远介绍,包括树葬在内的节地生态葬,主旨在于“节地”,“节地”的关键就是不保留骨灰。
“生态树葬是不立石碑,不留姓名的。”姚远表示,树葬花园内有多个地块可以安放骨灰,等到骨灰盒降解后还可以循环利用,节约土地,树葬既实现了入土为安,又能保护环境,更寓意将生命和树木融为一体,使生命得到延续和升华。逝者家属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缅怀,扫码进入就可以看到逝者的名字和别人祭扫的情况,“千里共缅怀”,家属不会感觉到孤单。
郑州自2008年举办首届公益树葬以来,已经连续16年举行公益生态树葬。姚远介绍,郑州市公益树葬的时间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个周六,报名时间在3月初,具体信息可以咨询郑州市民政局。
“除却生死,人生无大事。”姚远说,希望人们人生终点越来越美丽文明的同时,能为后代节约土地。
郑州每具骨灰补贴1000元 符合这些条件可申请
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安葬方式,郑州还专门为此出台了奖补机制。
根据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财政局2020年4月27日印发的《关于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民政部门核定的公墓和骨灰堂(楼),采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和骨灰存放的方式,每具骨灰补助丧属 1000元。
发放补助还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安葬(放)的骨灰生前户籍为郑州市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惠济区、上街区、郑东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的城乡居民;
二是安葬(放)的骨灰生前为在郑州市区各大、中专院校全日制非郑州户籍的学生,驻郑现役军人;
三是安葬(放)的骨灰生前为与在郑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 1年以上、在郑州市区居住的外来打工人员。
如何领取补助?《通知》明确,向郑州市殡葬事务中心提出申请,填写《郑州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申请表》,并提供逝者身份证、户口本、火化证明、安葬(放)合同(协议书),逝者直系亲属经办人身份证、和银行账号,经审核同意后,补贴资金汇入经办人账户。
标签: